最新动态
02.20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一行来我校开展专题调研与双周业务学习
02.13
清华大学俄语等级考试中心举办第一届俄语等级考试
02.13
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MBA培训项目正式启动
01.18
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第三次管委会会议召开
11.16
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中高层管理者培训项目正式启动
11.07
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与俄罗斯国家药物监测科学中心、北京市药品检验研究院举行线上交流会
09.09
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与“俄罗斯之家国际科技合作”协会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09.08
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受邀参与2022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
12.10
中俄青年创新创业与创意大赛莫斯科专场活动成功举办
12.01
清华大学与俄罗斯合作伙伴就开展油气领域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达成协议
清华新闻网1月18日电 (记者 周襄楠 吕婷)由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的“清华大学2019年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日前结束。经网友投票和专家评议,“清华大学倡议并与11所著名高校发起成立‘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 ’”“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发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10条新闻入选“清华大学2019年十大新闻”。
“清华大学2019年十大新闻”如下(按照发生时间排序):
1、清华大学倡议并与11所著名高校发起成立“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 习近平主席给联盟学生代表回信
1月23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会上,清华大学倡议并邀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共商一流大学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与会大学决定响应清华倡议,联合发起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
5月28-29日,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印度、南非、澳大利亚、巴西、中国9个国家12所大学的校领导及气候变化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相聚清华园,在清华大学召开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联盟的章程,并宣布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Global Alliance of Universities on Climate,简称为GAUC)正式成立。
11月17-19日,首届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研究生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来自55所国内外高校的150余名研究生齐聚清华大学展开学术交流。“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向习近平主席致信,汇报参加联盟活动的学习和实践收获,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自觉肩负起时代责任的思考。
2020年1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对大家就关乎人类未来的问题给予的共同关切表示赞赏,期待同学们为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积极作为。
2、清华大学揭牌成立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成立天文系、车辆与运载学院
3月29日,作为清华大学国内唯一的异地办学机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正式揭牌,深圳市与清华大学市校合作进一步升级。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出席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揭牌仪式。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由清华大学与深圳市委市政府携手成立,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面向全球延揽优秀教师和研究生,通过高层次的国际合作,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实践,建设国际一流研究生院,助力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为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增添创新动力。
4月21日,清华大学天文系成立大会举行。天文系的成立是清华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迈出的坚实一步,标志着清华完成“数理化天地生”完整的理科布局。
4月27日,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成立大会举行。从汽车系更名为车辆学院,蕴含了清华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应对行业和产业难题、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勇于自我调整和重新定位的决心和承诺,并将支撑我国从汽车大国向出行强国迈进。
3、开展学风建设年系列活动 为新时代学风建设提出“清华方案”
为了在新时代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清华的优良传统,完善学风校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清华大学确定2019年为“学风建设年”,集中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和讨论,凝聚共识,在新时代弘扬清华学风优良传统,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建设优良学风校风。
截至2019年11月22日,学校各单位共召开学风建设交流活动900余场次、以解决学风问题为目的的专题研讨会200余场次,参与师生19300余人次,学风专项问卷调查覆盖各类师生群体5500余人次。“学风建设年”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情参与,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11月28日,清华大学学风建设大会在新清华学堂举行。校长邱勇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开创新时代学风建设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校党委书记陈旭在讲话中强调,抓好学风建设,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学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时代性的重要特征。
4、清华大学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
4月19日,清华大学召开“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推进会”,正式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意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科技评价制度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具体行动,是清华大学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建立符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和价值追求的学术评价制度的重大进展和成果。
推进会上,校长邱勇发表题为“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讲话,并明确《意见》为全校的统领性文件,涉及全校相关制度60多项。为确保《意见》的落实,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完善学术评价制度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同时成立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组,保证相关工作切实执行。
5、清华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分别向普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成立俄罗斯研究院
4月26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见证下,清华大学授予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阁下名誉博士学位,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邱勇为普京总统颁授名誉博士学位证书,校党委书记陈旭主持仪式并宣读赞辞。
6月3-7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率团访问俄罗斯。访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共同见证清华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交换合作协议,共建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习近平主席在圣彼得堡出席接受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仪式,邱勇应邀作为见证嘉宾出席仪式,并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开启“清华大学日”系列活动。访问期间,邱勇率团访问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续签两校校级合作备忘录,接受“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荣誉奖章”;率团访问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授予该校校长“清华大学名誉教授”学衔。
12月5日,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宣布成立。俄罗斯研究院的成立恰逢中俄建交70周年,将进一步顺应中俄关系发展的实际需要,服务于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进中国与俄罗斯及俄语区其他国家开展战略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文交流等务实合作。
6、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学校党的政治建设。
组织加强学校党的政治建设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参加并作重要讲话。
以教育部、北京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三专”(专项约谈、专项巡查、专项评估)检查和学校领导班子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对学校政治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形成整改台账67条,目前已完成63条。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校党委书记陈旭带头主动认领,以“加强学校党的政治建设举措与机制”为题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形成《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学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强化组织实施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62条,要求全校上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7、清华学子实现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十连冠” 在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上屡获佳绩
2019年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共78场,在国际、国内包括世界单项锦标赛、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洲单项锦标赛、全国单项锦标赛等大型赛事中获金牌150枚,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战果。
其中,共有28名清华学生入选中国代表团参加第3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获得一金、一银、一铜,16人次获得前八名,是历届入选人数和取得名次最多的一届;女篮蝉联第二届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世界杯冠军;田径队在57届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上摘得“十连冠”,并获得近25届比赛中的第24次桂冠;经管学院学生李俊霖打破男子800米室内全国纪录,使清华同时保持三项800米全国纪录(男子室外、室内,女子室内)。
8、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发布 清华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清华大学依托精密仪器系的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团队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基于此研究成果的论文“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天机芯片架构”作为封面文章登上了8月1日的《自然》。10月20日,“天机芯”成功入选2019世界互联网15项领先科技成果。
3月1日,在201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清华大学共有33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6项。33项成果中,清华牵头完成的获奖成果15项,一等奖5项(占一等奖获奖总数的21%),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
7月20日,首个由清华大学作为独立法人单位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启动仪式在四川省雅砻江锦屏山隧道举行,标志着由清华大学和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中国首个、世界最深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进入加快建设新阶段。
11月20日,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教授主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荣获唯一的一等奖。
12月20日,在教育部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颁奖仪式上,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16项成果入选,其中特等奖1项(年度唯一),一等奖11项,二等奖4项。此外,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伍晖、计算机系李丹获得青年科学奖。
12月23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公示了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拟入选项目名单。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牵头的项目《高能量密度电容器用无机介电材料》入选,另有清华大学参与的《高温超导中量子金属态的首次实验证实》《揭示抗结核新药的靶点和作用机制及潜在新药的发现》两个项目同时入选。
2019年,清华师生以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在《自然》《科学》期刊发表论文20篇,再创新高。
2020年1月10日,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清华大学共计20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其中,清华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达11项,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
9、清华5400余名师生圆满完成国庆重大活动的各项服务保障任务 11位清华校友入选“最美奋斗者” 500余名教职工获颁纪念章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中,清华大学承担了一系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的政治任务。国庆当天,3514名师生组成的“伟大复兴”群众游行方阵簇拥着习近平总书记巨幅画像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语,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自发喊出“祖国万岁,青年加油”的响亮口号。校党委书记陈旭、校长邱勇、副校长尤政等多名教师受邀现场观礼。150余名清华师生参与了广场合唱和广场联欢;600余名志愿者参与了广场庆典、联欢活动、大型成就展等志愿服务工作;400余名清华师生参与了综合协调、训练、后勤保障等全方位的保障服务工作;一批清华师生承担了庆典设计和重要保障工作,包括广场景观设计营建、游行彩车设计、道路安全保障、空气质量监测与保障等各项任务。此外,清华附中、附小的师生们也参与到多项庆祝活动中。
清华大学广泛参与国庆活动,全校师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收获了丰硕的精神财富。全体师生顾全大局、敢于担当,彰显了高度的政治意识;全体师生刻苦训练、追求卓越,锤炼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全体师生弘扬传统、爱国奉献,坚定了肩负时代使命、献身复兴伟业的理想信念。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7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清华大学1963级无线电系校友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产生300名“最美奋斗者”人选,包括278名个人、22个集体。共有11位清华人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他们是:马伟明、马寅初、王永志、刘永坦、孙滔、吴大观、茅以升、郑培民、南仁东、胡仁宇、梅汝璈。在“最美奋斗者”集体名单中,也有多位清华校友名列其中,包括“863”计划倡导者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先进群体中的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陈芳允、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钱三强、郭永怀;载人深潜英雄集体中的崔维成、张东升。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共有66个院系和部处的500多位教职工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颁纪念章的教师中年龄最大的102岁,年龄最小的34岁,女教师占到17.5%。
10、清华大学6位教师9位校友新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振宁获“求是终身成就奖” 王小云、邵峰获“未来科学大奖”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医学院教授董晨、生命学院教授谢道昕和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郑泉水共4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建筑学院教授庄惟敏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还有9位校友分别获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9月21日,“2019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设立以来第二次颁出的“求是终身成就奖”授予了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刘竹、彭敏、王朝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11月17日,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邵峰获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王小云获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王小云为首位获“未来科学大奖”的女科学家。
编辑:周襄楠 吕婷
美术设计:刘泽玉 温暖
审核:戚天雷